科技改革聚焦“人”:给年轻人让出机会 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编辑:admin 日期:2019-03-12 09:58:45 / 人气:

科技部负责人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回答记者提问。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谈到科技体制改革要围绕人做改革,减少科研人员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等方面困扰。
他还谈到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期待和关系。他不太赞同年轻人心思太活泛、太着急,人才流动很正常,而且必须流动,但是三天两头流动可能就有问题。国家政府层面以及从自身该做什么,大家都要思考。同时他也建议全社会多给年轻人机会,掌握资源的老一辈科学家,也要多给年轻人机会。
让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王志刚首先肯定,青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不能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批年轻人愿意投身科技、投身创新,关键在于这批年轻人是不是敢于超越前辈。
王志刚强调,科技创新方面往往是英雄出少年,竞赛的时候不能根据年龄段来选,希望老一代科学家多让出机会。导师和博士生之间的关系,组长和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有师傅带徒弟的关系。
“为什么过去很多年轻人很早能担任科技组长、主任设计师,现在是不是这样的机会少了一些?已掌握资源的前辈们该注意,如何让出一些机会给年轻人?”王志刚说,不要喊(导师)“老板”就真是“老板”了,科技界“老板”的说法,他总觉得不好听。师生之间还是教学相长的关系。
2018年国内出现多起导师和博士之间关系紧张导致的恶性事件,年轻博士、科研人员的压力也受到关注。
3月11日,北京一位工作近十年的国家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张伟(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北京的高房价对他们来说是杯水车薪,他庆幸十年前用父母的钱在北京买了房子,不然可能考虑回杭州老家了。不过近两年他们系统内也在改革,像他这样有专业特长的博士,有新的项目激励机制,人忙了,收入也有增加,此外单位有幼儿园学校等配套,生活开销也比较低。还有北京有市属重点高校教授反馈,目前该校青年教师的户口问题部分得不到解决,也是引进年轻人才的一块心病。
3月11日,另一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80后海归博士则表示,他原先首选高校或科研院所工作,但是收入太低,还是去了某科技巨头拿近百万年薪。但他认为该企业把科研人员当码农用,因此博士离职率也是极高。“如果高校收入尚可,我还是想回去做科研。”这位河南籍博士表示。
2016年,《知识分子》发布了“青稞”的职业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41%的受访者表示经费充裕,可以开展一些费用高的实验;超过30%的受访者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还有81.87%受访者认为人际关系影响项目申请。
谈及青年科学家压力大的问题,王志刚说,的确存在这些现象,年轻人刚进入社会,确实压力很大,包括生活的压力,科技资源申请的压力等。王志刚说,从科技部的角度来讲,他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年轻科技人员,为他们创造条件,发现其中那些安安静静的,把科研创新作为自己毕生事业、职业选择的人员,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
“我不太赞同年轻人心思太活泛、太着急,人才流动很正常,而且必须流动,但是三天两头流动可能就有问题。”王志刚说,从国家层面应该积极创造环境,从科研人员层面,特别是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要受到社会尊重。
科技改革围绕人开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
3月11日,科技部长王志刚表态说,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人来开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包干制”,就是要对广大科技人员给予充分信任,让科研人员有更好的科研环境,比如减少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等方面困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科院以及中国地质大学的两位科研人员,均表示2018年以来在报销方面有明显的便捷化。“现在报销不像原来那么严格了,报销填表的程序简化了。”3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一位副教授表示,还有一个变化是学校比过去更重视教学,整体风气在变好。
王志刚说,科技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使得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能够落地。
王志刚说,文件下了,一些措施也都明确了,但是知晓度不够高,特别是像现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都非常发达的时代,传播好像还显得慢一点,这个慢可能是宣传的方法、宣传的力度还不够,有些人还不知道。
另外,他还提到政策的协同问题。有的政策和政策之间可能有点打架,科技部正在和相关部门一起梳理,有些可能要改动一些既定的政策,使它们能够一致起来,不会让科研人员无所适从。
“我们的创新生态、科研生态还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王志刚说,科技部要做的事情,就是服务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一切愿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政府的工作是要更好地把法律、政策、环境以及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能够真正解决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间、创新活动中间的所需,特别是法律政策。
其中王志刚提到的法律政策也广受关注。2018年10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位研究员在西安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直言,这一年新政策很多,但是大家担心的新政策能否从法律上稳定下来,比如有些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问题,按照新政策可以给科学家70%—90%,科学家也不敢要,如果没有稳定的法律保障,科学家担心“秋后算账”。“摸着石头过河,本身是没有规则的,大家还需要制度和法律上的信心,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这位研究员说,目前奖励措施已经做得足够好。
王志刚还回应了“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长期徘徊在5%左右”,与美国15%有较大差距的问题。他表示,确实美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很大,并且产出也是世界第一。就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来说,美国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都在投,中国的5%基本上是中央财政投的,地方财政和企业投得很少。
“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好的势头,在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的同时,我们的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现在都开始把基础研究作为重点了。”王志刚说。
3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两位分别从事数学和化学基础学科的重点高校的研究人员,均表示目前高校是“全民报项目热”,大家报项目的积极性都激发出来了。
“基础研究包括很多方向的,有的是冷门,做冷板凳的;有的很热门,容易发论文的。”其中一位科研人员表示,每个学科包括很多子方向, 有的方向容易出成果,大家一窝蜂做热门的、短平快的研究,也是个要注意的新不良风气。

现在致电 024-123456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