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中国科技进步?世界有“数”

编辑:admin 日期:2018-11-02 18:40:10 / 人气:

世界最大的研究人员队伍,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最多的国家,最大的知识产权费用净支出国……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用大量数据展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进步对世界的贡献。
  
  “我们尽可能采用国际权威机构的公开数据,除非这个数据只能由本国某个机构发布。”该蓝皮书的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项目组历时近半年,在对各种公开数据进行专业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近4万字的报告。
  
  “数”说中国科技进步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在2000年以后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蓝皮书采用的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R&D经费投入从2000年的89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7500亿元,占GDP的比例从0.89%上升至2.12%。自2013年起,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00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R&D经费增长贡献了27.4%,直逼美国的29.5%。
  
  中国成为“世界论文产出最多的国家”,已不是新鲜事儿,但蓝皮书引述的数据说明了中国论文的“技术含量”:2007年至2017年,中国发表的SCI论文被引次数累计达到1935万次,超越英国,跻身世界第二;中国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位列前1%的论文)数量从2002年—2012年的8386篇增加至2007年—2017年的20131篇。在此期间,世界高被引论文数量增长了2.6万篇,其中中国的贡献度为45.6%。高被引论文数的增长清楚地表明了中国科技进步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自2010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仅仅5年后,中国又把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国家的桂冠收入囊中。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使用费支出从12.8亿美元增加到286.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1%,位列世界第三。与此同时,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也由417.4亿美元增长到49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出口规模相当于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德国、美国和新加坡3国之和。
  
  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是创新的根本动力
  
  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科技进步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外部因素。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社会巨大的科技投入,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厚重的民间创新创业文化,以及跨国公司在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等等,汇聚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但蓝皮书认为,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
  
  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数量,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市场规模加速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消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结构变革的基本力量,对中国科技进步起决定性的带动作用。《经济学人》预计,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人口将超过4.7亿。届时,又将启动一场席卷全中国乃至世界的消费升级浪潮。
  
  新兴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带动了新技术、新产业快速成长。年轻人群学历水平较高,对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充满渴望。新的消费模式、消费方式等加速新技术的应用,催生新兴产业发展,使中国在移动支付等领域成为了全球创新的先行者。
  
  绿色发展需求拉动了中国对绿色、可持续、环保等新兴技术的持续投入。蓝皮书中援引了英国能源智库总裁安东尼·霍布雷的话:“中国对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令人印象深刻。我认为中国已经成为清洁能源领域的先锋。”数据表明,2016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贡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量增长的40%以上。
  
  中美科技分工合作有望成为稳定全球经济科技贸易格局的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加大经济对外开放的同时,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局面。
  
  蓝皮书重点对中美科技创新合作进行了论述,指出双方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符合双方的利益。从短期来看,美国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把中国作为重要的竞争对手;但是,从长期来看,中美科技创新合作仍然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面对全球能源资源紧张、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挑战,中美具有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的重大需求。”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宝明说,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中美形成了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格局,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在世界科技前沿和开拓新兴产业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正在向现有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努力攀升,只要两国都继续保持在科技创新上坚持不懈的努力,这种分工合作的双赢关系将可持续很长时间,并成为稳定全球经济科技贸易格局的基石。(记者 谈琳)

现在致电 024-123456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